【www.starshorde.com.cn--毛澤東思想概論】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盡艱辛獲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查查通作文網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毛澤東思想的由來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毛澤東思想的由來一篇
一、毛澤東思想的萌芽
1.萌芽的主要標志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的,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的歷史,就是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
毛澤東思想萌芽于創立中國共產黨和大革命時期。在這期間,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攜手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包括民族的、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內部的、黨內的種種矛盾,紛紛展現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這就產生了一種需要,提供了一種可能,促使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來探索中國革命的規律,思考和研究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
萌芽的主要標志是兩篇文章的發表,這就是: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毛澤東發表的這兩篇重要文章,集中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這一時期理論探索的主要成果。
作為毛澤東思想萌芽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對中國社會實際的調查和革命規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比較準確地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基本分清了敵我友問題;
二是對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及其領導權問題作出了分析;
三是認清了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是工人階級的可靠同盟者;
四是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作了初步分析,開始提出了對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方針。
2.萌芽的歷史條件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時期萌芽,與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特點密切相關。
第一,中國共產黨進行現實斗爭的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列主義的政黨,面臨著中國革命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實際問題,必須考慮“結合的問題。
第二,列寧關于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的直接推動。1920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二大,列寧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對殖民地和落后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無產階級的革命領導權、同盟軍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論述。這些都對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和統一戰線策略,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第三,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理論探索的不斷深化。中共一大確定了最高綱領,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和聯合戰線策略,中共三大決定建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中共四大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問題。這一切無疑對毛澤東思想的萌芽產生了重要影響。
為何在這時期,毛澤東思想還只是處于萌芽狀態?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尚處在幼年時期,理論準備不足,革命經驗不多,對中國國情研究還不夠。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1.形成的主要標志
土地革命戰爭前期和中期,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階段。
形成的主要標志,是下列重要文章的發表: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井岡山的斗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對本本主義》
毛澤東在1928-1930年間發表的這些著作,初步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基本思想
2.形成的歷史條件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中國共產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的斗爭中,深刻地總結了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結果。
首先,“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提供了慘痛的歷史教訓。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共產黨的“左傾領導者們,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奉若神明,機械搬用,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其次,教條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危害促使中國共產黨人對“走自己的路進行深刻思考。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失敗的慘痛教訓,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
再次,新局面的開辟奠定了重要的實踐基礎。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相繼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開始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歷程。
三、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1.成熟的主要標志
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的總結和多方面的展開而達到成熟,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進一步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科學總結了革命斗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使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2.成熟的歷史條件
毛澤東思想在這個時期達到成熟,有著重要的歷史條件和主觀原因:
第一,毛澤東在全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證。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全黨的統治,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使毛澤東能夠站在制高點上總攬中國革命的全局。
第二,中國革命兩次勝利與兩次失敗的反復比較,為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有了推動和領導北伐戰爭勝利的經驗,也有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葬送第一次大革命的教訓;有了在土地革命戰爭中取得勝利的經驗,也有王明“左傾冒險主義使革命幾乎陷入絕境的教訓。正是這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反復對比,為黨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黨對這些歷史經驗的系統總結,也必然會推動毛澤東思想日趨成熟。
第三,抗日戰爭的復雜環境和豐富實踐,為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現實土壤??谷諔馉幨侵袊F代史上空前規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圍繞這場戰爭所展開的形勢相當復雜、矛盾縱橫交錯。這就為中國共產黨駕馭各種復雜矛盾,把反帝與反封建斗爭有機結合起來,處理好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毛澤東思想正是在科學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達到了成熟。
四、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1.解放戰爭時期的發展
毛澤東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續得到發展。
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關于重慶談判》
《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論人民民主專政》
這些文章提出和闡述了一系列重要問題:
第一,針對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后頑固堅持獨裁、內戰、賣國三位一體的反動方針,揭露其假和平真備戰的陰謀,提出了“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既要堅持原則又要作出必要的讓步等一系列關于和平談判的理論和策略。
第二,提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強調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第三,總結人民軍隊長期的作戰經驗,提出了打敗國民黨軍的十大軍事原則,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的軍事戰略學說。
第四,總結一百多年來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依據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我國的具體條件,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完整公式。
第五,提出要把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規定了奪取全國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上的基本政策。
2.建國后的繼續發展
建國以后,毛澤東思想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其主要內容是:
第一,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
第二,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寫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也從不同的層面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艱辛的探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使毛澤東思想在建國后得到繼續發展和全面展開。
毛澤東思想的由來二篇
第一節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一、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1.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
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歷史證明,在帝國主義時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必須尋找新的領導階級和新的指導思想。新的領導階級就是無產階級,新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2.毛澤東思想產生的階級基礎
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階級基礎,進而也成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毛澤東思想產生的階級基礎。
3.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理論淵源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成為先進中國人挽救國家命運和推動歷史進程的思想武器。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
4.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思想文化淵源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起來,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揚棄,從而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由歐洲形式、俄國形式變成中華民族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體系。因而使毛澤東思想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5.毛澤東思想的實踐基礎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是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和形成階段。
2.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從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到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的總結和多方面的展開而達到成熟,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成熟的標志是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發表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
3.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毛澤東思想在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續得到發展。毛澤東在這一時期先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等。
三、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其主要內容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了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
2.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形成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從中國實際出發,形成了關于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理論。其中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等。
3.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
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創建革命軍隊、領導革命戰爭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并把它們上升為富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理論。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論
在對敵斗爭和統一戰線等方面,毛澤東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集中體現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的著作有:《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不要四面出擊》等。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
毛澤東十分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深入論述了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確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關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
6. 黨的建設理論
毛澤東的建黨理論成功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斗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泛群眾性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難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提出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等思想。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和三大法寶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近代中國社會發展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這就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因此,中國革命的對象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就是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
?。ㄒ唬┑蹏髁x
作為中國革命對象的帝國主義,指的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帝國主義的侵略,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社會現實,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阻礙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是近代中國社會、民族矛盾產生的最主要根源。
?。ǘ┓饨ㄖ髁x
封建主義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最反動的勢力,是中國革命最反動的敵人,因此也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對象。封建剝削制度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支柱和中國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控制著中國廣大的基層政權,充當各級官吏,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都是依靠地主階級來實現對全國統治的。封建主義的統治也是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絆腳石。正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殘酷性和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特點使中國生產力十分低下,人民生活極度貧困。
?。ㄈ┕倭刨Y本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并非因為它是資本主義,而是因為這種資本主義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密切聯系,具有買辦性、封建性、壟斷性,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官僚壟斷資本主義,不但壓迫工人、農民,而且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中等資產階級,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ㄒ唬┓磳Φ蹏髁x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客觀上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它侵略中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中國變成一個獨立的新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因此,在這一背景下,近代中國的資產階級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在中國也沒有形成的條件,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對中國人民來說,反對帝國主義,就是要廢除一切不平等的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在整個新民主主義時期,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是貫穿始終的。
?。ǘ┓磳Ψ饨ㄖ髁x
反對封建主義,就是要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尤其是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度;要在政治上消滅軍閥的專制統治,解放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中國革命既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對內推翻封建主義壓迫的民主革命,這兩大任務是相互聯系的。如果不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就不能消滅地主階級,因為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如果不推翻封建階級的統治,就難以組成強大的革命隊伍來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
?。ㄈ┓磳倭刨Y本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除了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以外,在國內還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消除大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斗爭以及黨的建設。
?。ㄒ唬┙y一戰線
1. 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中國無產階級之所以必須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由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第一,中國社會階級結構具有特殊性。
第二,中國革命面對的敵人異常強大。
第三,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平衡。
2. 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第一,中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第二,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第三,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實際狀況,決定了可以建立和發展革命統一戰線。
3. 統一戰線中的兩個聯盟
一個是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另一個是勞動者與非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在兩個聯盟中,第一個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和主要力量;第二個聯盟是統一戰線中重要的或不可缺少的力量。它們相互作用,互相促進。
4. 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
第一,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第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
第三,堅持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
5. 統一戰線的主要歷史經驗
第一,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這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和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性質決定的。
第二,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這是由工農聯盟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決定的。
第三,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斗爭的手段是批評和教育,其目的是鞏固與他們的聯盟。
?。ǘ┪溲b斗爭
1.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國,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組織形式是軍隊。
第二,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的特點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反動統治階級擁有龐大的反革命武裝,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對中國革命實行武裝鎮壓。因此,中國革命只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第三,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是長期的。
2. 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這是因為:首先,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次,農民是中國革命軍隊的主要來源;再次,農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戰略基地。
3.建設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首先,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通過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領導來實現的。
其次,堅定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的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型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這一宗旨是通過人民軍隊的三大任務來實現的。這三大任務是:戰斗隊(即打仗)、工作隊(即做群眾工作)和生產隊。這三大任務的執行,保證了革命戰爭的順利進行。
最后,堅持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政治工作是人民軍隊建設的生命線。毛澤東把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則概括為三大原則,即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的原則。
4. 人民戰爭思想及戰略戰術原則
?。?)實行人民戰爭路線。具體包括: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正規軍、地方軍與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靈活運用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三種基本作戰形式,進行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人民戰爭。
?。?)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具體包括: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方針,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的思想以及十大軍事原則等。
?。ㄈh的建設
1. 黨的思想建設
黨的思想建設的重點是解決黨員從思想上入黨的問題。黨的思想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黨內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使全體黨員自覺地以無產階級思想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并創造了“整風”這一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 黨的政治建設
政治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黨的政治建設主要指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的建設。
3. 黨的組織建設
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就是要擴大黨的組織,純潔黨的隊伍;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黨;要實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要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開展黨內斗爭,鏟除宗派主義,加強黨的團結與統一。
4. 黨的作風建設
毛澤東將黨的作風科學地概括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這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第三節 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一、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和性質
1.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
所謂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對人民民主與對敵人專政相結合,即新型民主和新型專政相統一的國家政權。
2.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
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仍是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的具體實現形式。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階級基礎是工農聯盟,享受民主權利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執行的是無產階級政策。
二、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和任務
1.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
第一,從階級專政的范圍來看,人民民主專政把民族資產階級劃入人民的范疇,而不是作為專政的對象。
第二,從國家政黨制度看,人民民主專政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而不是一黨制。
第三,從對國家政權本質的表述上看,“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將“民主”與“專政”并列,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四,從國家政權的發展趨勢看,人民民主專政銜接兩個革命階段,民主的范圍不斷擴大,民主制度不斷發展健全。
2.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使命和任務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使命和任務就是保衛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和管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消滅剝削階級和階級差別,最終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職能和歷史任務問題上,始終堅持馬列主義這一基本理論思想。
第四節 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
一、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1.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
第一,全國的解放和統一,為新中國的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
第二,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第三,土地改革的完成,從根本上改變了廣大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鞏固了工農聯盟,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第四,鎮壓反革命運動,基本上掃除了國民黨反動派遺留在大陸上的反革命殘余勢力,穩定了社會秩序。
第五,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衛了新中國的安全,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化三改造”。
二、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 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包括:
第一,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
第二,組織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三,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是“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組織形式是:臨時性的、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業供銷小組;統一領導、統一經營、分散生產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生產資料集體所有、集體生產勞動、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工業生產合作社。
3.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指的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運用“和平贖買”的方式,逐步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到1956年,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占32.2%,合作社經濟占54.4%,公私合營經濟占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這表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了,中國已經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
三、社會主義建設
1.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即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從此,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目標。
2.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所謂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內,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遵守憲法的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為基礎,實行區域自治,建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3.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關于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文化工作的方針;在同年8月,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方針。這是發展藝術、科學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方針。
?。?)關于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毛澤東非常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強調用共產主義的情操和風格去武裝人民,提倡遵守社會公德、堅持政治道德等。
?。?)關于科學技術工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思想。
?。?)關于知識分子工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知識的力量和知識分子的作用。其主要精神是:要造就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黨制定了對待知識分子的正確方針和政策,對知識分子提出了“又紅又專”的要求等。
4.加強黨的建設
主要內容有: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武裝全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的優良作風;接受黨內和黨外的雙重監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嚴格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努力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等等。
毛澤東思想的由來三篇
【摘要】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理論勇氣,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并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有益探索。勇于理論創新,善于思想建黨和理論強黨,是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勝利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理論創新 毛澤東思想 【中圖分類號】D614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傳播,使中國先進分子在救亡圖存的苦苦探索中找到了真理,使中國人民擁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實踐的理論、開放的理論。中國共產黨人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革命實踐,就必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的再創造,使其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
艱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作為普遍真理,為中國先進分子所接受,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求索的結果。而馬克思主義要真正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必須要進行艱辛的理論探索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那時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因此,馬克思主義是否適用于中國,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面對各種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和詰難,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李達、李漢俊、陳獨秀、瞿秋白等,以唯物史觀、剩余價值論和階級斗爭等理論,有力地指出了各種思潮的謬誤,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以來思想傳播的主流,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理論力量和生命力。但是,怎樣將馬克思主義應用到具有特殊國情的中國革命實踐之中,確實面臨重重困境。
第一重困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理論準備的不足,也就是理論與實踐存在尖銳的矛盾。1922年1月,張聞天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文章,批評李漢俊死抱馬克思主義學說“太呆板了”,提出“社會主義都是活的東西,很有伸縮余地的”。李漢俊則回答說,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系統的理論,現在首要的任務是全面系統地掌握它。在理論準備不足而實踐又刻不容緩的現實背景下,只能用馬克思主義現成的結論來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無產階級在中國的民主革命中應該處于什么樣地位,就成為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因而出現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
第二重困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能力不足,需要指導。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幫助下成立的,并且按照共產國際的規定,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需要服從共產國際的領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的革命實踐中,蘇共和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國同志難以準確把握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際情況,出現了指導偏差,使中國革命遭遇了嚴重挫折。比如,扶植王明等“左”傾教條主義宗派,把蘇聯經驗教條化、神圣化,對不同意見者嚴厲壓制、殘酷打擊,等等。“左”傾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共產黨人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進行著不懈探索。他們努力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應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之中,對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教條主義進行了抵制、批判和斗爭,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新的創造,總結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使中國共產黨走出迷霧,中國革命在黑暗的摸索中迎來朝陽。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逐步結合
在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實踐中,就有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陳延年、鄧中夏、彭湃、周恩來等同志,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形式、主要力量等進行了理論思考,提出了有創造性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重要思想。例如,毛澤東同志在1925年撰寫發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基于中國的國情,分析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步思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在反對國民黨的武裝斗爭中,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探索著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毛澤東同志在1928年到1930年間,結合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進行理論創造,撰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分析了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農村紅色革命根據地存在、發展的可能以及農村武裝斗爭對于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同時,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明確提出要反對本本主義,強調要結合中國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解決中國問題。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等同志,系統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以來的經驗。毛澤東同志撰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分析了黨內錯誤思想的認識論根源;撰寫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理論著作,系統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以及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的基本規律。李達、艾思奇等理論家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和大眾化進行了學術梳理。至此,毛澤東思想得到了多方面的展開,且愈發成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創新發展,指導了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其后,毛澤東思想繼續發展,先后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關于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等。在這些理論的指引下,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并對開辟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
毛澤東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多個方面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其中不僅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理論等,還包括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個活的靈魂。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原則和科學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和創新的精髓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的主題,是解決20世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革命道路問題,實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精髓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
基于對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如何被運用于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東方大國,是一個時代性問題。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緣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失望以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帶來的希望曙光。但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在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過程中,屢屢被“先生”欺侮。被拋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后產生的“諸多道路都走不通”的深深焦慮,使得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階級力量的出現和發展有了內在的社會基礎。走俄國人的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個重要結論。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必須解決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問題,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問題針對性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現實性仍然存在著較大的落差。因此,解決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問題,需要在具體實踐中再探索、再創造,使之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適應。這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更高要求。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他表示,中國共產黨必須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要“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并強調這是“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要重視其在中國具體實踐中的運用,要在解決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中進行豐富和發展。中國革命的實踐是廣大人民的實踐,因此在理論形式上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要為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掌握。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寫道:“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要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強烈反對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度,他曾用“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為教條主義者畫像,認為這是學風不正、誠信缺失的表現。他撰寫的《實踐論》一文,從知與行的關系展開,論述了“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過程和環節;他撰寫的《矛盾論》一文,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展開,論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創造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方法論。毛澤東同志用“實事求是”來概括這樣一條思想路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根本思想路線。
在實踐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不斷結合時代的要求和實踐的需要進行新的理論探索和創新,重視思想建黨和理論強黨,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制勝法寶,也是馬克思主義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中國共產黨鑄造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善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基因。特別是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活的靈魂,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是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行理論創新的精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國共產黨人要以更大的理論勇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ㄗ髡邽槿A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佟睹珴蓶|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凇睹珴蓶|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哿暯剑骸对诩o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3年12月26日。
?、堋读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本文來源:http://www.starshorde.com.cn/dangtuanfanwen/484030.html